
有人這樣說過,有關看板的計算(計算看板的張數,每張看板的最大量)似乎是精益生產或TPS中唯一一項帶點“技術含量”的工作,或者說跟科學管理搭點邊,畢竟要用上數學了。其他的東西要么很玄——比如說精益思想,要么很土——比如現場掐表(時間觀察)。
這樣想當然是不對的,但凡稍微多看點精益方面的書,多動一點腦筋,都不至于有這樣的想法。
關于看板,最重要的是理解看板的根本目的和運作邏輯,至于具體看板的數量以及每張看板所要求的部件數量,在了解其基本運作邏輯的基礎上,實在是用小學數學都可以解決的問題。
重要的前提
前提1:拉動生產模式
看板只是實現拉動生產方式的一個工具。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建立拉動生產方式的想法,應用看板那就實在是吃咸魚蘸醬油——多此一舉。效果當然也是東施效顰,適得其反。
前提2:均衡生產
拉動生產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均衡生產,所以作為實現拉動生產的主要工具的看板,成功應用的前提自然也是非均衡生產不可。不了解均衡生產的同學們可以先自行百度。
前提3:標準化作業(yè)
再次說明一下,標準化作業(yè)是整個精益生產系統能穩(wěn)定運行的基礎之一。很多人誤以為精益生產模式會帶來更來的生產自由。從輸出結果來說也許是(比如可以以更短的周期輸出更多的產品類別和產品數量),但就生產管理而言,需要的是比傳統生產更為嚴格得多的生產管理(5M1E的管理)和過程約束。
沒有實現以上3點,對于看板,想想就可以了,至于嘗試,還是最好不要,否則于公司有損,于自己無益。
謹記,否則不要謂言之不預。
看板的本質
我在上一篇文章說過,看板的本質就是一個傳遞信號的工具,這個信號的內容就是,在何處(地點)何時(什么時間)需要多少(數量)什么(部件或產品)。
而信號中的關鍵點就是:時間和數量!
所以要計算看板的數量和每張看板上需求的數量,就是確定時間和數量這兩個變量及其相互關系。
為什么這么說?
這里先來了解一下看板的運作邏輯。
看板的運作邏輯

這里還是有兩個前提:
——工序A是工序B的前工序,工序B是工序A的后工序(好像聽起來是廢話)。
——兩工序之間按拉動生產方式進行,也就是B向A發(fā)出需求,A按B的需求進行生產。
——生產能力A≥B
同時,因為精益生產講究的是連續(xù)流生產,當B向A發(fā)出看板后,B也是要干活的,并不是關機走人,等到物料和看板從A回來后才重起爐灶。
也就是說,在B發(fā)出看板到收到看板和產品這一段時間(周轉時間)內,要有足夠的周轉庫存(數量)來支持B的生產。
這個庫存數量讓B在周轉時間內不停產,不斷供,也不過量生產。
所以理想的狀態(tài)就是,
周轉時間=看板從B到A的時間+A的生產周期+看板&產品從A到B的時間
周轉庫存=B的單位時間產量X周轉時間
生產數量=周轉庫存
這個循環(huán)時間的單位可以是秒,分,天,甚至月(比如牽涉到進出口的情況下)。至于為什么計算緩沖庫存時為什么采用B的單位時間產量而不用A,問這個問題的人是需要回去補一下拉動生產的課的。
看板的計算公式
- 通用計算公示
周轉庫存+安全庫存+生產數量=看板張數 X 單張看板容量
周轉庫存=后道工序的單位時間產量X周轉時間
生產數量=前道工序的單位時間產量X可用的工作時間
周轉庫存跟周轉時間和后道工序的生產能力有關系,如果生產能力是剛滿足客戶(后道)需求的情況下,那么降低周轉庫存的批量的關鍵就是如何減少周轉時間(提高周轉效率),而這也是精益改善的主旨之一。
安全庫存,理想狀態(tài)下安全庫存=0,其他情況下的安全庫存是一個根據實際情況綜合考量的事情。通常情況下,前工序過程越穩(wěn)定(越可靠),安全庫存越低。要想讓安全庫存持續(xù)向0靠近,就需要持續(xù)提高過程的可靠性。
生產數量,也是一個主觀的決定量,因為要根據A(前道工序)的生產能力,周轉周期,經濟批量,可用時間,可靠性等方面來綜合考慮。其公式(生產數量=前道工序的單位時間產量X可用的工作時間)是一個客觀公式,但“可用的工作時間”卻是一個相當主觀的變量,并且,
生產數量≥周轉庫存。
當周轉庫存,安全庫存,生產數量確定下來后,再來確定看板張數和單張看板容量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。
看板張數 =(周轉庫存+安全庫存+生產數量)/單張看板容量
單張看板容量=(周轉庫存+安全庫存+生產數量)/看板張數
看板張數跟單張看板容量相輔相成,互為因果,通常都是先結合實際容器,裝載工具,目視管理等要求確定單張看板容量,然后再計算看板張數。
在必須使用看板的情況下,比較理想的狀態(tài)是,
周轉庫存=生產數量,
同時,
看板張數=2
單張看板容量=周轉庫存=生產數量
在這種情況下,只需要2張看板(或者說2個容器)就足夠維持A和B之間看板/物料循環(huán)了。
這在很多時候是現實可行的,也是應當努力追求的,事實上這也是兩箱法大行其道的原因。
確定看板張數的步驟
所以在確定看板張數和單張看板容量時,要按下列步驟進行,
- 確定后工序的單位時間產量(通過時間觀察得到)
- 確定看板的循環(huán)時間(通過時間觀察得到)
- 評估過程的穩(wěn)定性(前工序)
- 計算周轉庫存量
- 確定安全庫存量
- 明確前工序的可用時間(可用來生產指定產品的時間)
- 明確前工序的生產能力,可靠性,換型時間,經濟批量等
- 確定生產數量
- 確定容器及單個容器的容量
- 計算看板張數
忠告
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計算看板張數的公式和方法,有些還很復雜,連α和β都用上了(很多書上也是這樣說的)。
比如,下面這張插圖。

這樣看起來確實很高大上,但一個令人悲傷的事實是,
這樣做并沒有什么太多的實際意義。
從基本的邏輯可以看出,從預測和估計上做文章,無非就是針對安全庫存而已。而在如何設定合理的安全庫存上大動干戈,本身就與精益思想背道而馳。
更何況,預測無論怎樣,都會與實際相去甚遠。
更實際的做法是大體上定一個庫存的量(開始上哪怕定大一點也沒有什么大不了),然后根據實際表現調整這個量,更關鍵的是,持續(xù)縮短你的周轉時間和提高過程的穩(wěn)定性,這才是看板這個工具更深層次的意義。
記住,
專注于產品和現場的改善,而不是計算公式。
好了,這篇文章的內容發(fā)貨聯盟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,如果大家網絡推廣引流創(chuàng)業(yè)感興趣,可以添加微信:80709525 備注:發(fā)貨聯盟引流學習; 我拉你進直播課程學習群,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實戰(zhàn)干貨的推廣引流技術課程免費分享!